一个公司只有两三个人,每年利润会有100万以上,这些公司都是做什么的?什么模式?

admin 体育赛程

  不安分的小白一枚,求告知。(因为本人在三四线城市县城,圈子着实有点窄)

  另:请分享真实的经历,不要回答关于身边的朋友,同事,同学,亲戚,别人等第三人称的人和事。

  我司两个人,一个我,一个全栈。去年营收大约290万。利润170万。

  解释一下什么叫全栈,根据百度百科“全栈工程师是指掌握多种技能,并能利用多种技能独立完成产品的人。”

  说白了,万金油

  我的这个工程师会PHP\PYTHON\VUE\NODE.JS等一堆前端后端的本事,还会服务器运维。

  我已经十年没写代码了,在两人组充当产品经理、销售、运营岗。

  利润分成55.

  我们的工作,如果你看过什么我的前半生之类的电视剧,你大概就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了。严格来说,我们就是咨询公司的数据组。

  比如,某无人机公司即将上市一款新的无人机产品。为了找到同类竞争对手在市场的反应、用户的反馈,并完成上市前的舆情作战工作,就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但因为有时需要避免人多眼杂,并且市场上的数据咨询公司不知是敌是友,所以这些公司有时候不会找大的数据公司、公关公司做这个,反而会通过一些人脉,找到我们这样的暗场诸葛来做。

  我们首先会采集各大电商、专业论坛对于竞品无人机的话题、评论,并且根据一些接口监控电商的交易变化,推断出大概的交易数量级。

  接着对采集来的评论、论坛内容进行NLP(自然语言处理)分析,然后大概推断出有多少正向意见,有多少反向意见,正向意见主要有哪些关键词,反向有哪些关键词。

  然后再对交易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出哪些交易变化和哪些事件具有关联关系,有多大的关联关系。

  最终推倒一个妹子……不对,推导一份方案出来,把所有的分析结果汇报给无人机公司,让他们的公关部门在实际的公关内容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反应。

  给报告之前,会说:我,报告,打钱。

  所以你明白,大部分人少利润高的公司,卖的其实是信息差而已。

  ——————————

  二更

  额·····说到人手···现在真的不缺啊····

  三更

  你们真的是可爱的老妖精呀,嘤嘤嘤,真的需要我招个人亲亲抱抱举高高转圈圈吗?嘤嘤嘤。

  哈哈哈哈哈哈嗝

  四更

  第一次到了三百多赞……我受宠若疯马

  大家都好有爱呀,好感动……但是我们真的还没买院子,所以保安室主管真的没办法安排,对,司机也没有233333

  有好多盆宇说缺财务管理,这是真的,我也的确得好好琢磨一下了。谢谢大家

  PS:知乎的社区氛围真的好好鸭……我都感动了……几无杠精

  大部分2-3个人的公司是这样的:

  有些人,不需要公司,就能年赚百万。

  后来为了规避风险,或者操作方便,就注册一个公司。

  顺带招个财务,接线员之类的。

  看起来是两三个人的公司,其实是一个人的公司。

  甚至只是个工作室而已。

  公司只是一层皮,核心业务都是绕过主体来操作的。

  比如:

  设计公司,房产中介,贸易商行,二手倒卖(当铺)等。

  案例一:

  我前女友是导演,做项目多的时候20W利润,少的也有3-5万利润。

  一开始都是个人名义,也不挂职,也不签合同。

  后来觉得应该签合同,正规点儿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但是没有公司做主体很多风险无法规避,后来就顺手注册了一个公司。

  然后顺带租个办公楼,请了1-2个人坐里面也不知道干什么....

  案例二:

  我认识一个做房产二手买卖的,地方片区很熟悉,人际关系好,朋友多。

  一直都是个人名义到处获取资源的。

  后来连锁二手中介多了,她个人名义慢慢有点儿不适应市场发展。

  就注册了一个公司,写字楼租了一间房,招了1-2个业务员。

  碰巧房市大爆发,业务水涨船高,2-3个人公司一年也能赚百来万。

  19年行业下去了,不知道生意好不好,但不管好不好跟她公司没有什么实际关系。

  都是她一个人的生意。

  案例三:

  这个是我听说的,我不认识那个人。

  他喜欢看网文,有次机缘巧合把起点的网文翻译成英文。

  发到国外网站上,居然浏览量很高。

  然后就注册了一个公司,请英语专业的学生来翻译国内的网文。

  公司就2-3个人,业务就是联系学生来翻译网文,然后发布到国外网站。

  18年听说的,月均居然有200多万人民币的回款,也不知道怎么操作的。

  这个是道听途说,但是商业模式基本靠谱,所以也算案例吧。

  ----------------

  前女友也上知乎,只能匿名了。

  哎.....

  2017年底,上班之余接了一个私人项目,当年也是小试牛刀,兼职形式,运气爆棚,没有花费什么精力,半年多入账60多万,极大增强了信心,当年正式开始辞职创业。

  因为甲方要求必须是对公账户,因此2018年底,注册了一个公司,但是就我一个人,其它的人都是甲方自己提供的,到了2019年到上半年,正式扩充到了3人,没错就是加上我3个人!

  行业是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但是需要较多的经验的赛道——电商!!!

  这个市场其实已经非常成熟,甚至说非常饱和,溢出效应非常明显。

  大的市场我不了解,就我们当地的情况看,市面上大量的代运营在这几年接连关门倒闭,而我们却是起步很晚(2017年底雏形),逆势上扬,年增长超过100%,靠的就是差异。

  其实也没有什么新概念,只不过是“代运营”的本质回归而已。

  开淘宝店并不是一个运营就能搞定的,还需要其它资源的支持,优质的产品、充足的现金流、运营经验、供应链管理经验.....

  这个市场上能赚钱的人特点很鲜明:

  他们有敏锐的行业洞察力,一眼就能看到本质的地方;

  有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同时具备很强的信息甄别能力。

  他们即使不做电商,放到其它各行各业都一样能玩儿的很溜。

  而那些做不好的人,以我的总结,基本上是这几类人:

  1、连个货源都没有,也从来不愿意扎实研究产品、行业情况,永远期待着掌握一个黑科技,然后把店铺迅速做起来。比如:到了2019年了还在问黑搜、黑车,这类朋友百分百做不好,再来10年也不行,完全跑偏了。

  2、喜欢无货源或者店群,这类人只想零成本进入电商,然后也是兼职做做赚个小钱我的天,无货源简直是这类人的完美解决方案啊,不用囤货,开个店坐等订单尼玛真如你们的老师说的那样子,他早就直接无限复制赚大钱了,还在这儿卖3000的课程?

  3、想做好淘宝,也认真解决产品,但是不愿意投入。比如有的朋友只想投资2万,然后月赚5000;或者开了店,每天花30块钱直通车,坐等订单,我只想说这类朋友挺可怜的,想认真做店但是根本不明白淘宝是个什么东西,一样做不起来。

  讲逻辑,不编故事,出于兴趣,展开来说。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大家都快来“揭秘”吧。

  本文框架:创业者分类“皮包公司”一般都是做什么的(附案例)?拓展延伸:为什么此类公司越来越多?

  引用一段之前专栏文章里的“知识点”,来趣谈创业者分类问题,具备一定参考价值但非严肃性质的社会学研究,权当娱乐不必深究:创业者分为哪几个“梯队”?一、操盘手梯队:此类人的关键词是资源整合。没钱?找有钱的合作;没技术?找技术人才合作;没产品?1688网是干啥吃的?核心工作可以分配股份嘛;外围工作可以外包雇人嘛。一句话:支个桌子组个牌局,我从中间抽水。项目失败了?那就继续下一个,反正我又没出钱...俗称空手套白狼。二、投资者梯队:此类人关键词是手握资本。他们热衷于研究:哪些行业行情增长最快?哪些特征的公司最能盈利?哪种商业模式最能产出效益?然后,投他们!一句话:你们需要钱?我有,但赚钱了得分我。三、合伙人梯队:此类人关键词是利用价值。他们一般有本职工作,然后被人看中“挖”过来合伙,大多具备某项专业技能如:技术、管理、销售、财务等。项目成功了可以拿“干股”,项目失败了可以再回去上班。一句话:稳妥之中也带有一定和打工相似的“被利用”色彩。项目没有自主性,算打工“升级版”。四、愣头青梯队:此类人关键词是热血梦想。听说别人都创业去了?我也去!由于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论,所以大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句话:对创业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单凭一腔热情或逆袭的梦想。也不排除能成功,但终归概率较小。五、伸手党梯队:此类人关键词是盲目跟风。别人都在做啥生意?咱也得赶紧“跟上趟”啊!一句话:哪里红海去哪里,专挑白热化行业。创业的本质在于增长,增长的克星在于竞争,跟在别人后面,还自以为鸡贼,自以为“有眼光”,实则炮灰专业户。六、被收割梯队:此类人关键词是傻的可爱。明明是小白一个,没有核心专业技能,也没有方法论作为指导,且不愿付出时间、精力、风险,却幻想着寻找某些:“可以网络兼职操作的项目”,最终往往被人利用此种心理,被骗去金钱、人力、朋友圈人脉。一句话:自以为在创业,其实在被收割;自以为是“钩子”,其实是“鱼”。

  分类归分类,但绝无戴有色眼镜看待之意,也没有形式上的高低贵贱之分,事实上很多传奇企业,都并非第一、二梯队之属,反而出自于第四个“愣头青梯队”,正是这种愣头青热血精神,才驱使他们做出了无数奇迹,B、A、T、JD都是此列。当然,要么大成,要么大败,也要把“幸存者偏差”的错觉考虑进去。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想说:其实创业赚钱这回事,当外行谈论或想象起来时,往往像是在讨论“皇帝的金锄头”。创业并不是非得怎么怎么高大上,非得霸道总裁前呼后拥家大业大。引用之前文章的话,有点鸡汤味,大家领会精神即可:在概念上很多人根本没弄明白什么叫创业,在他们的语境里,创业二字只是狭义上的创业,只是存在于他们头脑想象中的创业,只是影视剧中的创业,只是部分“高起点创业”,如前文已经提到的几个项目,你会发现创业这件事,不一定要注册公司租场地雇员工组建Team;不一定要砸锅卖铁投资个十万八万上百万;不一定要去搞“创新”,“高精尖”或“高科技”;不一定要是响应号召的“国家扶持项目”;不一定要一线城市CBD核心商务区5A级写字楼;不一定要为国家创造了GDP;不一定要签约了南水北调工程或者一带一路;不一定要铤而走险孤注一掷。这些项目,不需要拼爹;不需要技术过硬;不需要所谓人脉;不需要所谓风口;不需要融资烧钱;不需要阅历经验;不需要读MBA;不需要聘请一个漂亮能干的女秘书。不是张口马云马化腾闭口乔布斯李嘉诚的才叫企业家,也不是左一句风口右一句KPI的才叫老板,更不是动辄操盘几百万资金的才叫创业。

  喝完这碗鸡汤,你会发现接下来谈到的公司,大都属于“第一梯队”选手,强调的是资源整合,既然是资源整合,就重在“整合”而非“生产”,这样就更好理解了。

  PS:资源整合也能创造价值啊,不一定非得生产制造,现在早就没有“投机倒把”的说法了。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意识中一下子闪过“皮包公司”这个词。皮包公司这个概念是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口中的新兴词汇,多指类似“空壳公司”的样子货,且极易与“骗子公司”、“诈骗团伙”联系起来。其实“皮包公司”真正的意思是:“提着一个皮包做业务”,强调的是其“轻资产”属性,不一定是歪门邪道的包装把戏。本文所探讨的“皮包公司”,也仅限于合理合法的“皮包公司”。

  皮包公司之所以是皮包公司,正是因为其轻资产属性,那什么样的公司,才能使固定资产如此之“轻”呢?这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绝对不能是传统的“实业”,如生产制造业,这个很好理解,无需实物设施的支撑,否则“轻”不了;其业务结构一般偏向于“价值的传递”,而非“体力的劳作”,所以强调脑力而非体力,无需大量人力;在该行业中往往处于某一个微小的“环节”,而非“一条龙式”覆盖,只需要把某种特定工作做好即可。

  所以往往带有以下特性,说不全,但涵盖大部分,比如:大部分工作内容偏向于“销售性质业务往来”,强调脑力/能力/资源;具有一定“行业壁垒”,俗称“门槛”,不是谁都能干的,否则都去干了;大多是ToB业务,而非ToC业务。ToC业务绝不会出现你看不明白的情况,即使深藏于写字楼大厦高层里,门口挂个类似“儿童摄影”、“室内设计”的招牌,你能不懂啥意思?

  说来复杂,其实也无外乎分如下几类:资源型专业型蓝海型触手型线上型套路型

  看了就会明白,不管哪一类型,都不是轻易能模仿复制的,关键在于手里的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广义上的资源,比如套路也是一种资源,这即是所谓行业壁垒。所以特别赞同另一知友一语中的言简意赅的观点:

  并非是某人因为开了个皮包公司而年赚百万,而是因为他本身具备年赚百万的能力,所以顺带注册了个皮包公司而已,毕竟很多事以公司名义比以个人名义更加的方便。

  一、资源型

  顾名思义,靠“资源”来办事,资源可以是:

  关系型资源:即“人脉资源”,如政府关系、企业关系、行业关系,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商业关系。举例:如果你舅舅是某大型商超的高管,你完全可以承包某商品类目的上架权,别小看这个,我有个朋友的姑妈,靠关系拿下某超市毛巾类产品这一个小品类,再去采购就是了,这就已经年入不止百万了,其实也就是个皮包公司;如果你老爹的发小是某国企的分管领导,你就可以试试拿下该企业的某类消耗品的供应了,大了不说,比如被称作“工业粮食”的轴承,或小打小闹的办公用品等。你只需注册个皮包公司,一头采购,一头供货;如果你在某公司做销售岗位多年,手上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完全可以出来“单飞”,只负责联系甲方乙方就行,俗称“做单子”,自然有很多乙方找到你,求着你多给点单子;如果你在某行业中树大根深,人脉过硬,完全可以牵头做各种项目了,入个干股或直接拿佣金抽成都行,当个职业“掮客”。前几年上映的电影《血观音》里,惠英红饰演的角色就是此中高手。

  信息型资源:即靠“你不知道的事我知道”来赚钱,具有强烈的“信息差”色彩,比如:各类咨询公司、中介公司、猎头公司等,你想得到某类对你很有价值的信息,想知道的话就得问他们,付咨询费或中介费;或者你知道某些“既小众又在行业内比较紧俏的产品/服务购买渠道”,完全可以用公司名义倒卖,注意渠道保密就行,上下两头都要保密,有“信息差”才能“投机倒把”。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商业机密”,往往无非就是这么一层窗户纸而已,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比如某些只有国外才能搞到的非大路边的稀缺东西。

  二、专业型

  门槛极高,靠专精领域内的价值产出,自立门户打游击,无需常驻打工一棵树上吊死,临时雇佣制,多自由灵活有效率?比如:如果你是个小有名气的写手,可以出来坐阵,为各出版商/自媒体/MCN机构提供出稿服务;如果你是个某领域的明星/网红/大V,可以做的事就更多了,“粉丝经济”可不是说着玩的;如果你是个艺术家呢?如果你是个技术大牛呢?如果你是个珠宝鉴赏师呢?

  其实这种最好理解,大部分都叫“XX(人名)工作室”,估计大家都听说过。

  三、蓝海型

  即是扎根深耕某个目前较为冷门的领域,由于行业竞争小甚至能够形成“局部垄断”,所以无需靠规模上的优势去拼杀求存。较为典型的代表可以参考本问题下其中一篇高赞回答,那位老哥是做“气球派对”的,之前我都没听说过那玩意。

  反过来说,越是“红海”、“白热化”行业,越不可能轻装简行,哪怕脑力劳动行业。比如卖保险吧,本是个虚拟产品纯销售类行业,本应该优雅从容拼才华才对,可是因为从业者太多竞争太大,硬生生给逼成了“体力活儿”,而且你得时时刻刻想着做大做强,因为市场经济环境下大鱼吃小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能自保就不错了。

  四、触手型

  意思是:表面上只是一个办公室,但其实背后另有洞天,比如一家大型制造企业,而这里只是企业的一只“触手”或“触手”之一,类似于“接待中心”、“办事处”、“联络站”。

  当然也可以是远程的,类似于异地常驻的“大使馆”,平时跟客户喝个茶啊,谈个事情啊,签个合同啊,有个独立不受打扰的空间。

  五、线上型

  这种更好说了,通过互联网运营线上操作,几个人都在那敲电脑,你当然不会知道他们到底在干嘛。更具体点的话,那就继续引用旧文:淘宝不是卸磨杀驴了吗?C2C不是不好做了吗?天猫和京东的B2C咱又烧不起钱?于是就有人在华强北批发二手翻新手机,在闲鱼上卖。把宝贝说明做的详细美观一些,再加一些互赞群,提高宝贝曝光率,算不算创业?有人兼职做有人全职做,收入因人而异。这是手机,要是各类电子版教程呢,PS教程小吃教程网赚教程泡妞教程啥的?零成本,不需要算差价,销售额即是净利润;有人没事了就爱研究抢红包,俗称“羊毛党”,后来想着怎么能撸更多?于是雇了些人,把“薅羊毛”这件事公司化规模化,再借助一些相关技巧和批量操作软件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算不算创业?去年AR实景红包那会儿,一天就能撸几千块,最近的支付宝活动,几个月,撸了80万;YouTube上有个人叫“B站搬运工”,人如其名,他真的就是只做一件事:把B站也就是哔哩哔哩上的视频下载下来发布到YouTube上来靠播放量赚佣金。也就是个筛选视频的功夫,甚至连简单的剪辑都不用做,天长日久,靠量取胜,算不算创业?收入怎样呢,保守估计,月入百万。同样,也有人专门把知乎上的一些好玩的答案截图发到微博上,粉丝极多,利润自然也少不了;某视频平台上有一档节目,是几个东北小伙搞的,专门寻访直播各种灵异事件,真的也好假的也罢,确实粉丝量巨大,算不算创业?一期节目下来,收入对于上班族来说,那是天文数字;有人发现百度搜索的一些关键词热度很高,但并没有相关垂直细分领域的网站。于是花几百块钱做了一个,很简陋但一直坚持维护,后来被百度收录,再后来学习了一些简单的SEO技巧,连竞价排名都没做,慢慢的优化到前几位,每日访问IP很多,于是就开始接广告,算不算创业?每个广告位每月几百元,一共三四十个广告位,而且都是被动收入,他啥都不用干,数钱就行。哦对了,这样的网站,他有十几个。他的名言是“一个关键词,就是一个项目”。

  再附加两个和知乎有关的模式:弄个“素材网站”,上传各类精美图片/字体/PPT模板/视频效果等资源,设置各种会员等级,对应相应的下载权限,价格在300-1K元不等,然后铺开了去打广告营销推广。经常玩知乎的知友肯定知道我在说什么,知乎的主要营收来源就在于广告,而在知乎的信息流广告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金主,即是此类素材网站,看到过此类广告的老知友们请举手。此类网站,两三个人,操作顺手的话,何止百万;MCN机构,基本可以解释为“网红经纪”,或者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产品的幕后商业推手”。比如某美食类公众号需要做推广,找到某MCN机构,该机构旗下有很多全职或兼职的“操盘手”、“策划人”、“写手”,就会在各平台比如知乎上做一系列营销动作。留意一下某些问题中的高排名回答,难道你就不纳闷:这个人怎么这么有闲工夫,简单的问题能说出这么多花样来?事实是,这很可能就是出自MCN写手之手,而且你根本看不出来,好的写手既能达到营销目的,又能做到语言平实接地气,让你信服,而非那种明显的营销号风格。

  互联网行业绝非仅限于大众津津乐道的网站、淘宝店、自媒体等容易理解的玩意。千万别以为认识多少知名网红/KOL,知道哪里有红包可抢,能运用几个工具网站,就觉得自己懂互联网了。玩互联网和干互联网,完全是两码事,外行人真的毛都不懂。

  六、套路型

  这种最精彩最好玩,也是大家最爱听的。手里啥资源也没有,人脉、技术、名气、关键信息、眼光...啥都没有!那还怎么玩?靠套路。凡是此类模式玩家,通常会展现出以下关键词的气质:“偏门”、“暴利”、“歪点子”、“野路子”、“草莽”、“擦边球”,一般来讲其经营模式往往为“正人君子”所不耻,却也依靠其“风雷手段”和“百无禁忌”而混的风生水起。说起来容易其实一点也不简单,一般人没那个“心眼子”,

  还是继续举例,三个脑洞创业故事,三部诡谲发迹史,三位草莽英雄,案例一个比一个精彩:

  案例1.

  大概前几年吧,某大叔,山东人,中年失业,又不想去送外卖,无奈之际突发奇想,一头联系了几个学校,一头联系若干本地的制造企业,组织小学生们去工厂的生产线现场参观,美其名曰“工业旅游”,既能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又能为企业带来知名度,打点好几个校长谈好分赃比例,还没扩大规模自己单干的时候,一周组织一次也轻松月入过万。此案例堪称“第一梯队”之代表,“资源整合”之典范,没有资源,创造资源,空手套白狼;

  案例2.

  2017年左右,很多“从业者”都在做一个项目:微商号推假大师;假大师免费算命;收费才能看详批。

  很多人照葫芦画瓢,但却始终收效甚微。为啥?因为野鸡命理师没有背书不权威,且粉丝池内屌丝居多价值低。怎么“破局”?于是某君开始这么玩,抛弃屌丝受众,转而面向企业人群:

  1.网络上找个厉害的“大师”,为其开设一个公众号,发布风水理论、顾客案例等。

  2.通过各企业名录网站:企查查http://qichacha.com、天眼查http://tianyancha.com、启信宝http://qixin.com

  联系各地的初创企业,自称XX中华风水协会,并称在举办活动:2888元可以请大师视频远程办公室堪舆,送大师手制风水摆件(1688网200元批发)。

  3.对方若无意向,就推大师公众号,关注免费领:堪舆秘籍电子书一本。对方关注公众号后自动回复客服微信,说加大师徒弟领取……电子书里夹带堪舆介绍以及500元代金卡,限领取后一周内使用。每月群发升级版电子书,并跟进堪舆意向。

  4.在58同城上联系各地工商注册/税务服务公司,建立合作:只要推我们可拿走50%销售额。而作为初创企业这样的“大韭菜”,一来资金充足,否则谁敢开公司?二来雄心勃勃,都想图个“好彩头”。

  于是,一套流程一个员工,首月流水就达23W,除去大师提成8W、员工工资2W,纯利13W到手。至于现在还有没有在做,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案例3.

  我所知道的一个最为诡异最匪夷所思的项目,是一个做文玩的“小团伙”。

  文玩这东西暴利不假,但前提是找到有缘人,若看对眼,十万八万都买,若不对眼,十块八块都嫌。

  所以关键是怎么才能够找到投缘的客户卖出去。他们是这么玩的:

  1.找来一批学生或闲散人员,收买他们用身份证注册淘宝店,因为C店注册是有数量限制的,于是手上有了上百家C店;

  2.分类上架各种文玩产品,如玉器、手串、奇石等,拍摄精美的文案照片;

  3.接下来才是最骚的操作:每件产品都标该类产品的全网最高价。我没写错,你也没看错,不是最低价,是最高价。详情页面里留微信,或加在图片水印上,类似于“了解更多好货加XXX看视频展示”。

  4.于是就引来一些客流以微信方式接待了。为啥这样也能引来客流?这也是该套路最高明之处,也是最精华、最“破局”之处:真正痴迷于文玩的人,其兴趣绝不仅限于购买,更痴迷于欣赏、长见识。所以发烧友们会因为好奇,而通过按价格排序的功能,找到品类中最牛的那一款,去看看到底长啥样开开眼。假如你是小叶紫檀手串粉,你不好奇最贵的货长啥样?于是自然就看到了该信息。此种方法吸引来的顾客,无非三类:极度有钱的;极度痴迷的;既有钱又痴迷的。

  绝对保证顾客质量和高净值,那又怎么能保证顾客数量呢?别忘了,人家有一百多家店呢,各类产品,各种型号,每天加过来的看客源源不断...

  5.你以为这就完了,就可以在朋友圈卖货了?no no no,人家才不卖,都是每天晚上准时拉群,拉群干啥?当然是:拍卖。于是乎,每天都有一群发烧友聚集在群里,摩拳擦掌翘首以待,等商家公布宝贝视频,全方位展示成色、质地、品相,配上唯美的说明文案,要眼福有眼福,要氛围有氛围,纷纷出价竞标,水到渠成罢了。何况商家还特意在群里安排几个“托儿”,价格不如意时,适当哄抬一下,等到了火候儿,大概是进价N倍时,适可而止落袋为安。顾客带着自豪感兴高采烈收货,商家揣着满足感关起门来数钱,你情我愿皆大欢喜一片和谐。拿到货的对商家更加信任,遗憾拍不到的也扼腕叹息,发狠决定下次绝不再犹豫,因为视频拍卖会每天都有...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就这么个项目,除去产品成本以及员工工资,月赚百万信手拈来。至于现在还有没有在做,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其实此类不为人知的“草莽模式”多的是,一般人不知道罢了,前文说:“套路”也是“资源”,虽然每个人都想赚钱,但别以为这种“资源”容易搞到,它往往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你问内行,内行未必乐意跟你说;即便说了,你也未必屑于去相信。

  既然内行也不说,外行也不信,倒也落得个清净,各自两便。

  项目就先说到这里,下面回归正题来说说,此类公司越来越多的原因,算是本话题的拓展延伸。

  在我看来与其去问:

  为什么此类公司越来越多?

  不如反问:

  难道这种“轻创业”模式,不是应该越来越多越常见才对吗?为什么大家往往对此类公司感到好奇、神秘?我们明明身处信息时代,为何反而觉得自己知道的越来越少?

  深究原因其实是由于社会发展,造成以下四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一、经济结构的巨大改变

  一张图说明问题,不知大家见过这段话没有:

  时代变了,以农业种植和生产制造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不见得非得手里拿把锄头、焊枪、螺丝刀,才叫“劳动”。

  二、商业领域多元化

  N年之前,人们周围的商业环境是极其单纯透明的,虽然信息不发达但是:开工厂的就是开工厂的;修鞋的就是修鞋的;理发的就是理发的;织布的就是织布的...总之任何一个行业,一眼就能看得到底,一句话就能说明白。

  但如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分越垂直,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之间的认知鸿沟越来越大,且延伸出无数新兴的行业和职业,有需求就有市场,种类繁多无奇不有,比如你竟然可以在淘宝上雇人冒充美女跟男朋友撩骚测试其“忠诚度”...另一方面,每个行业的产业链都呈现出越来越长的趋势,长到你根本看不清其首尾两端在哪里。产业链越长,中间的环节和节点就越多,这导致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把业务覆盖至整个产业链,而只能放弃“博大”专搞“精深”,做好其中某一个环节或节点即可。所以如果我们若没在某个行业内,即是业内人解释,也像是盲人摸象一样,每个人只能摸到其中一个部位,由于其本身体量之巨大,你很难靠“摸”而在脑中推测构建出其整体结构。

  于是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职能或业务形式的细化,使各行业衍生出无数新的细分需求,而往往这些需求又呈现出“信息化形态”而非“劳动力形态”,以至于各类“皮包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也是因为上述原因,导致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窥见整个社会所有行业的产业链全貌,因此我们常常不理解“XX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也成为了常态而非小概率事件,且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越巨大,我们也会越来越习惯,无他,唯社会进步尔。

  三、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大众往往认为:“信息化程度高,意味着: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我知道的事情应该越来越多才对。”

  但事实上是,人们知道的事情的确是越来越多了,但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人们手中掌握信息的比例越来越小了,因为信息大爆炸,信息太TM多了!引用某知友一句话(恕我当时摘抄下来但忘记是谁说的了):

  如今是信息社会,但只是相对于旧时代而言,实际上我们还是一个个相互分离的信息孤岛,而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大多数蕴含在孤岛上。

  四、观念的改变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传统的“按工作时间计酬”方法,正在逐步被“按工作量计酬”方式取代。很多时候雇佣方并不需要一名持续坚守战场杀敌的“战士”,而更喜欢在需要的时候临时雇佣“杀手”,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自由灵活,活儿多的话就多雇几个,没活儿就各忙各的。被雇佣方也是同理,金主旗下可以有很多杀手,杀手同样也可以服务很多金主。为什么大家都会这样选择?因为“业务量”是动态的,强行按照传统的“雇长工”形式,对双方都不划算。一句话,现代社会,越来越讲究效率:需要合作,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合作完了,互不相欠,各安天涯。

  社会发展至今,旧时代早已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同时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种种“可能”和“不确定性”,正如:有人开着奔驰去躲债;有人靠收废品买豪宅;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比如那位号称“京城四少”的国内某一线女星前夫;有人赤贫“成分”还不好,却能顷刻之间翻转乾坤,比如那位中年创业大器晚成的某儿童营养品开山大佬。

  而本问题讨论的“两三个人年赚百万”,

  于情于理都是说得通的。

  千万不能再用那双旧眸子

  去寻找逻辑,观想世界。

  终于说完了,

  又话痨了一回,

  谁能坚持读完,

  也算是实在人了...

  顺便恰个饭:

  对完整版《案例库》感兴趣的话,可以扒拉一下我主页,支持自取。

  写商业,也写人生的奇谋诡计,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世界的另一面:社会/学校/亲友不曾告诉你的一面;多数人毕生都不知道/看不见/说不清的一面;也是一小部分人,永远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一面。

  先放几条简单粗暴的,不绕弯子但比较烧脑,毕竟脑子轻松了,身体就要受累。

  十大低成本创收路径(含案例):玩法一、创收路径之【掮客思维】专题玩法二、创收路径之【专家思维】专题玩法三、创收路径之【倒卖模式】专题玩法四、创收路径之【ToB生意】专题玩法五、创收路径之【引流套路】专题玩法六、创收路径之【“卖服务”】专题玩法七、创收路径之【自媒体】专题玩法八、创收路径之【直播玩法】专题玩法九、创收路径之【行业创新】专题玩法十、创收路径之【新赛道】专题

  顺手赏个赞,将来有钱赚。

  本来以为这个问题轮不到我来回答,但回忆了一下我自由职业以后采访的形形色色的人,意外地发现其中年薪过百万的还真不在少数,而且他们都符合“只有一两个人规模”的这种设定。

  所以不请自来地分享一下好了。(多么希望分享的是我自己的经历哭 )

  ✨给第一次看我回答的朋友做一下背景介绍:为什么我可以接触到这么多年薪百万的案例?

  因为我是一个以采访写作为生的自由职业者,自己在做一个采访项目“100个不上班的人”,采访了很多小有成就的自由人士。平时也帮一些媒体和企业写人物稿,所以接触的样本量比普通人多一些。

  以下提到的所有案例都是身边接触到的真人真事,不靠编故事博眼球,请放心“食用”。

  为了方便阅读,我将他们做了一个分类,也算是自己对”小规模、高盈利”商业模式的一种思考学习。

  在我采访过的人中,有2个从公司辞职后做到年入百万以上的,他们中有的人是连工作室都没有的自由职业者/斜杠“中年”,有的和朋友一起合伙注册了公司,但总的来说,规模都不超过3个人。

  先说第一个人:

  1.邰晓明

  我第一家公司的部门总经理,在广告公关行业做了12年,离职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年薪百万、且在北京有房产的人了。

  属于既有原始资本积累,又有资源人脉的人。他在35岁那年迎来了职业天花板,也就是很多人所谓的“中年危机”:部门业绩开始放缓,个人成长出现停滞,家里发生意外变故,感情生活也并不顺利,所有压力之下他曾一度抑郁到想自杀。

  焦虑了大概2-3年后,2017年,他和太太决定生孩子,但觉得北京的环境太糟糕,于是辞职卖了北京的房子,一起搬到了加拿大,开启了加拿大房地产投资+私人定制旅游+加拿大鹅羽绒服代购的“斜杠生涯”。

  除此之外,他还会利用国内外的人脉资源做一些资源对接的工作,年收入不仅破百万,还比上一份工作翻了几倍。

  大概说一下他的几块收入来源:

  1.加拿大房地产投资:之所以会去加拿大,是因为他太太的家人在2000年就全家移民了加拿大,所以在那里有一定的基础。

  2012-2017年间,晓明和太太去了很多次加拿大,调研在当地可以做的事情,最后确定了房地产投资,也就是旧房改造再出售。

  以比较低的价格买入一栋陈旧的房子,经过翻新改造后,再以比较高的价格卖出。

  举个例子,2016年,晓明花140万加币在温哥华买了一栋旧宅,花1-2年时间推倒重建再销售,最终以264万加币的价格卖出,净利润20万加币。

  去年采访他的时候,他手上还有3-4处投资的旧房仍在改造之中。

  2.私人订制旅游:2018年是中国和加拿大的旅游年,随着去加拿大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晓明想到了一个赚钱的项目“地接司导”。

  客源主要来自他的朋友圈和自媒体账号,提供的服务是开车接送,定制路线陪玩,有时也提供住宿、移民、生子、投资置业咨询等增值服务。每位客人一天的收费是500-600加币,在旅游旺季,基本上每个月都能接个几单。

  3.加拿大鹅羽绒服代购:加拿大鹅羽绒服有阵子在国内很火,那时有很多朋友问晓明能不能代购,嗅到商机后他开始在冬天专门代购加拿大鹅羽绒服,客源基本来自朋友圈,一个冬天卖了100多件羽绒服,赚了20万左右人民币。

  给你们看一下加拿大鹅羽绒服的价格,国内官网的价格是这样的:

  加拿大鹅羽绒服价格一般都在5000~1万元左右,号称 “御寒神器”,也号称是这世界上最温暖的羽绒服, 可御寒零下 30 度的气候。

  在这里多说一句:我知道有些朋友也在朋友圈代购加拿大鹅,却因为太贵卖不出去几件,为什么晓明可以卖出去那么多?答案是朋友圈里的人群不一样。

  晓明之前在国内的职场身份是上市公关公司的部门总经理,接触的人群消费能力自然都不低。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所以他的盈利模式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可借鉴性不高,因为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起点和原始资本、人脉的积累。

  大家吸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看看就好哈。

  完整版采访文章:林安:他辞去年薪百万的工作,去加拿大开“黑车”、卖“大鹅”?

  2.杨芊

  前互联网大厂体育频道主编,现体育自媒体创始人,经营业务除了自媒体公司外,还有部分体育广告的资源对接。

  辞职全职做自媒体前,杨芊已经在体育媒体这个垂直领域工作了8年多,积累了很多这个领域的人脉和资源,比如一些体育明星和球员的代理广告,一些体育品牌的甲方。

  辞职后,他和一个认识多年的自由撰稿人决定一起做一个体育类的自媒体新号,正巧那时那位撰稿人朋友服务的公众号要停更了,在那个号的最后一篇文章里,他们告诉读者:“再见了朋友们,如果以后还想看我们的文章,就来我们的新号xxx吧。”(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我就不说是哪个号了)

  于是,他们的新号有了第一批几万粉丝,只花了2天时间。

  此后,杨芊和撰稿人朋友的分工很明确,擅长资源对接的杨芊负责商务和销售的部分,撰稿人朋友负责写内容。

  就这样合作了4个月,他们的公众号进入了行业前十,辞职后三个月的公众号利润就有50万,主要来自广告。加上杨芊还为其他体育品牌和赛事做服务,所以离职后的三个月,一家2个人的体育自媒体公司,利润差不多100万。

  这是2017年的事情了,今年他们公众号的体量又增长了很多,而且他们在文章之外还新增了视频,现在的年利润应该有几百万了吧。

  给大家总结一下:同样是做自媒体,为什么人家的自媒体说起来就起来,说赚钱就赚钱?

  首先很关键的一点:杨芊在起步阶段就有渠道资源免费引流,省去了公众号的冷启动、积累原始粉丝这一步。

  第二,他们的内容足够垂直,目标用户明确且内容持续输出能力很强。

  不论是杨芊还是他的合伙撰稿人,都在体育领域拥有8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杨芊积累了足够多的资源和人脉,撰稿人积累了足够强的选题和输出内容的能力。

  在和杨芊合伙做自媒体以前,那位撰稿人一直在给一些体育媒体平台按照千字80元的收费供稿,说实话这个收费在行业内很低,但撰稿人也坚持写了很多年,只因为喜欢写。

  撰稿人的这种坚持,也体现在了杨芊的自媒体账号能够保持高质量日更上。

  所以人家的成功总结起来很简单:原始资源+人脉+持续输出优质内容

  但这三点,要做好哪一点,都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都不容易。

  当然,找到能力互补、性格合拍的合伙人也很关键,但这点就可遇不可求了。

  完整版采访文章:林安:离开BAT后3个月,他赚了100万 | 100个不上班的人

  1.马华兴

  前通信国企研究总监,30岁辞职创业转型互联网,没赚到什么钱、公司发展得也并不如意后,退出公司开始做独立职业咨询师,是畅销书作者古典的公司“新精英”网站上比较早入驻的咨询师之一。

  在此期间,他还出版过几本职场发展类书籍。这些都是他过往经历的背书,为他接下去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一般情况下,一名职业咨询师做一次咨询价格在500-2000元左右。如果只做咨询,他们的年薪大概在十几万,但咨询师一般还会出去做培训,这是另外一笔比较大的收入来源之一,做得比较好的职业咨询师,年薪40-50万不是问题。

  但想要进入这一行门槛却比较高。不仅需要一个很好的过往背景背书,比如知名外企或国企的管理层职级、人力资源总监或知名高校的老师、某一行业的专家等,还要擅长与人沟通且喜欢与人聊天。

  马华兴过往的职业经历,都正好符合这些标准,而且他在国企时积攒了很多与客户沟通、对外宣讲的经验,也喜欢与人聊天,表达欲旺盛。

  他先系统学习了职业咨询的所有知识,然后从企业培训做起,先后去一些企业或高校做职业规划的理念、知识、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2018年,马华兴在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邀请下,给他们的企业管理者进行了半年多的职业发展咨询和培训服务,2019年,他发现越来越多企业对管理者的培训需求增强,于是与另一名职业咨询师合作开了一个“职业发展管理师”的线下认证班,帮助那些企业管理者更好地管理和培训员工的职业发展。

  不到一年时间,这个认证班就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了六期,盈利100万左右。

  和前面那两位资源型的比起来,马华兴这100多万的盈利赚得并不容易,本质上还是在卖时间。

  不同的是,他利用过往的种种经历和认证为自己背书,比如出书、积累咨询案例、去知名企业做宣讲等等,从单纯地赚C端一对一的钱,扩展到了赚B端一对多的钱,不仅提高了自己单位时间内的收入,还增加了自己在行业内的名气和讲师地位。

  最终做到了在付出同样时间的情况下,得到更高的收入。

  完整版采访文章:林安:与人聊天就能赚钱,是怎样一种体验?| 100个不上班的人

  2.方文

  同样是做培训卖时间赚钱,方文的经历就比较曲折了。

  方文是一个在上海教小学生写字的书法老师,在年入百万之前,他有过长达7年无业的“啃老”经历。

  从小,他就在书法上得过不少奖,一直以优等生的形象出现在学校邻里间。方文从小到大的获奖证书

  但是大学毕业成为一名美术老师后,他不到一年就选择了辞职,进入了当时收入更高,却已经开始有倒闭潮倾向的广告行业。

  进入广告业的几年时间里,方文开始了不断被裁员、找工作、失业的循环中。最后他把赌注都放在了中国股市上,到2007年股市的泡沫破裂,方文见证了6214点的暴跌,家里的24万被他炒成了6万。此后,就是他长达7年的“啃老时光”。

  七年后,他的孩子都已经上幼儿园了,出于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被老师问“你的爸爸做什么工作?”时,出现“我的爸爸没有工作”这样的答案,他才开始捡起小时候写书法的爱好,尝试开班教一些住在家附近的小学生写硬笔字。

  最开始,他从亲戚家的小孩教起。后来由于在一个网上的写字论坛里发表了一篇分享自己多年书法学习经验的帖子,被吧主设置为了“置顶精华帖”,开始有源源不断的家长加他QQ咨询书法的事,因此转化了第一笔比较大的订单,教10个幼儿园的孩子写字。

  那之后,他的写字课从家里搬到了外面租下的教室,学生也在家长们一传一的口碑传播中不断变多。方文上课教的硬笔字

  比较幸运的是,方文的口碑在家长间传播的时间段,正巧是微信朋友圈刚刚盛行的时间,互联网的杠杆传播帮助他积累了足够多的客源。他现在周一到周末的课都是排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几百个学生在排队等着上他的课。

  在他之前,他身边努力奋斗了十年的钢琴老师,年收入也才30-40万,而他只花了3-4年的时间就年薪百万了。

  当然,他的写字课效果足够好是一个前提。

  可能有人好奇一个传统的写字班老师,怎么可能做到年薪百万?

  我算过他的收入:按照一个班20个学生算,一周开15个班,每名学生一个月300元教学费,月收入就有10万了,这样一年就有120万流水。

  方文现在没有注册公司,也没有员工,因此没有公司税务方面的费用,也没有人力成本,唯一的成本是租用的教室场地和打印教材的费用。哪怕扣除这些费用,一年100万也绰绰有余。

  其实他现在还是家教形式,唯一的风险在于可能会被人举报被查,所以将来他还是会注册一家公司,以公司的名义运营这个写字班。

  方文为什么能做成今天这样,其实还有很多细节,由于知乎回答的字数所限我就不展开了。

  感兴趣的可以看这篇完整采访:林安:啃老七年后,一场迟来的财务自由|100个不上班的人

  从他身上,我学到的是:

  1.靠技能赚钱,还是要在垂直领域有高于大多数同行水平的一技之长

  2.一对多的线下培训行业依旧是赚钱的,只要你有办法吸引到足够多的客源

  3.无论是创业还是推广,时机很重要。哪怕现在有人用同样的方式复制方文的培训班模式,大概率也做不到他那样成功。因为微信朋友圈刚刚盛行的时期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再有。

  三、流量型

  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2019年什么平台的流量最可观。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没错:抖音短视频。

  去年,我采访了不少粉丝百万级别的抖音达人,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是普通人,只因为乘上了短视频的快车,在1-2内做到了流量快速变现,从而实现年收入破百万。

  抖音短视频最常见的变现方式有2种:

  1.电商导流:这种适合那些有自己的淘宝店和抖音商店的人,多拍一些和自己的店铺产品相关性高的视频,从而进行导流。如果你的粉丝数量和粘性都不错,导流效果是很可观的。

  举个例子:之前采访过的一对在江苏连云港卖海鲜的90后兄妹。2018年底兄妹俩辞去了大城市的工作回乡创业拍短视频,哥哥当摄影师,妹妹出镜当模特。

  他们的视频内容也很单一,几乎全是妹妹张可爱在海边吃海鲜的片段,有些甚至是卖海鲜产品的硬广。但是他们设立了固定的人设和人物形象,视频风格也偏夸张,很容易在视频流中快速给人留下印象,很快就吸引了一批粉丝的关注。

  由于他们的爸爸一直在家乡做线下海鲜批发的生意,可以为他们筛选货源,所以他们可以用比较低的价格卖出一些海鲜产品。

  再加上连云港已经形成了海鲜产业链,包装和物流都很便宜,这些加在一起可以省很多钱。因此他们的海鲜即使价格很低(99元海鲜大礼包),他们也仍有利润空间。

  平时,抖音带来的日均流水有10万,如果有一支视频上了热门,后台就会爆单,那就是几百上千万的流量,可能会接到几千个订单,一天的流水可能就有上百万,平均每月的流水额可以破300万。

  现在,兄妹两人在家乡合伙开了公司,爸爸帮他们选货。其余员工都是在老家找的大学生和一些无业村民,以兼职的形式帮他们打包发货。

  完整版采访文章:林安:江苏90后兄妹的魔幻人生:辞职回家卖海鲜,月流水破300万养活一家人

  2.广告:在短视频里植入某些产品的广告,也是抖音里比较常见的变现方式之一。

  广告植入有一部分是按照导流结果进行分销,一般一些淘宝小产品多使用这种方式。

  我之前采访过一个做搞笑动画的抖音达人,就是靠这种方式获取收入的。

  他以自己儿子的形象为漫画主角,创造了一系列搞笑段子,以此为基础吸引了1000多万粉丝,然后再通过在漫画里植入一些广告主的产品的形式,进行导流获取收入。

  采访文章:林安:“从游戏原画师到短视频博主,裸辞后,我如何靠视频养活自己?”

  还有的是创意广告的软植入,按照一支视频多少钱的价格买断。一般比较有钱的大品牌会使用这种方式。

  我之前采访过一个舞蹈领域的抖音达人,听她说她接广告是按照一个粉丝2分钱来接的(抖音接广告好像普遍这个价格),她有300多万粉丝,也就是接一条视频广告6万多。

  我听说去年她用在抖音接广告赚的钱,在沈阳买了一套房。

  采访文章:林安:自我表达的年代,跳舞让她摆脱社恐,重新找回了自信

  当然靠流量赚钱不止抖音这一个平台,现在只要是在一些高流量型开放平台,只要粉丝积累到一定量级,基本都可以靠流量和粉丝赚钱。

  目前我知道的变现价值比较高的几个平台:微博、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属于封闭平台,对新人不太友好),现在大多数广告主还是比较愿意在这些平台花钱投广告的。

  其实知乎也算开放型、大流量平台,不过个人感觉在帮助平台大号变现这块,知乎还需努力。

  但总的来说,想纯靠自媒体流量做到年入百万还是挺难的,最难的是对目标受众喜好度的超强感知力(知道网友们喜欢看什么,什么样的内容能火),以及熬过无人问津的起步期,面对惨淡数据也能坚持下去的毅力。

  前几天看到有人感慨李佳琪刚开始做直播时,直播间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互动区里都是小助理在刷留言、炒气氛。突然就觉得没有一个“流量级网红”的成长之路是不坎坷的。

  大家太容易看见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而忽视他努力的过程了。

  其实我采访过的这几个人,大家能做到年入百万,背后都有一个没提到的共通点:

  在自己擅长和热爱的垂直领域坚持输出。

  看一看你身边有多少人能在不赚钱的垂直领域上坚持至少一年吧,这个才是最难的。

  暂时就分享到这里吧,新的一年,不管大家的目标是赚多少钱,希望都能在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上持续努力~

  加油~

一个公司只有两三个人,每年利润会有100万以上,这些公司都是做什么的?什么模式?

一个公司只有两三个人,每年利润会有100万以上,这些公司都是做什么的?什么模式?

0 107

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