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道思想 - 知乎

admin nba直播
孔子的中道思想 - 知乎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批评子贡,违背了恕道。你不想要钱。但是别人赎回人的目的就是为了钱财,你这样人为的抬高点道德的标准,把别人都架在道德的高点,以后谁还去救人呢。后来的儒家就陷入了这个毛病。

  (论语·里仁篇》第12章。原文是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译文是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就是我们不能过度,也不能不及。不能走极端。“放于利而行”,只追求利益,这是一个极端,而子贡把道德架得非常高。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前者就是“小人国,后者就是“君子国””,都不可取。

  中庸有段话: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以去除两端,取用中间。

  孔子中道思想就是掌握好中间的平衡。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要“中”,要平衡。当然,不同的人,时,事,平衡点是不一样的,怎么做,才是“中”,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文子这个人一生特别谨慎,对于他,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论语·先进》更精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一件事,退缩的学生,孔子就鼓励他大胆往前走,鲁莽的学生,孔子就要他多问问父兄。但其目的都是实现“中”。

  这种“中道”思想可以说成为了中国人主体思维模式。今天中国人,几乎人人,都或多或少在日常生活思维和行为中,有它的影子。虽然不同的人理解的“中”在哪里,各不相同,但肯定不走极端,最后就是按自己理解的“中”去行事。和西方的思维有本质不同

0 61

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